為什麼要做腸鏡?哪些情況需要做腸鏡?


  腸鏡檢查就是通過肛門插入一根軟管,通過軟管前端的“攝像頭”查看整個大腸的技術。通常腸鏡內部還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,從而能夠在腸鏡下鉗取組織做病理檢查,甚至進行切除病變等操作。

  為什麼要做腸鏡?約95%的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的,腸鏡可以其輕易發現息肉,並能順便切除,就從根本上杜絕了腸癌的發生。腸鏡進入腸道後,能清晰地觀察整個腸道內壁,小到1-2mm的東西,像小米那麼大的也能看得見。因為胃腸、食管等這些器官是空腔器官,其他檢查如彩超、CT等都不能發現息肉和早癌,只有通過胃腸鏡。

  因此,腸鏡是發現腸道疾病的金標準。

  哪些情況需要做腸鏡?

  腸癌的高發年齡是55歲之後,而息肉變成癌需要5-15年,因此咱們要趕在息肉變壞之前做腸鏡。

  所以,一般建議從40歲開始就要做第一次腸鏡檢查。這時候大多數還是息肉,也可能什麼也沒有,也可能是早期癌。以下人群建議立即檢查:(《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2020》)

  ①年齡≥40歲,無論男女,

  ②長期抽煙、喝酒的群體;

  ③有結直腸息肉或結腸癌家族史;

  ④進行膽囊切除的群體,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;

  ⑤長期缺少運動,高脂肪飲食,高鹽飲食者。

  ⑥長期便秘,腹瀉,有排便習慣改變、不明原因腹痛、便血、消瘦的群體。

  ⑦炎症性腸病、家族性息肉病。

  沒有不舒服就不用做腸鏡了?

  不是!目前大腸癌呈現高發趨勢,對於沒有任何症狀的成年人,為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從50歲開始建議每5-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;對於有高危因素人群,需要在50歲以前就開始檢查,並且增加檢查次數。這些高危因素包括:

  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病史的;

  有炎症性腸病病史的;

  有大腸癌或息肉家族史的;

  有遺傳性大腸癌綜合徵的,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綜合徵。

  腸鏡檢查怎麼做?

  做腸鏡時醫生將鏡身從肛門插入人的大腸,並向腸道里充入空氣,使腸道擴張,這樣就可以在顯示器上清楚看到腸腔內的結構。整個檢查過程大約會持續10-30分鐘左右,大部分人可以耐受這個檢查。什麼是無痛腸鏡?九成的人做腸鏡就像拉肚子般痛苦,痛苦持續2分鐘左右。一成的人會很痛苦,多見於太瘦、之前做過腹部手術、便秘的人,這幾類人建議靜脈打個麻藥睡一覺就做完了,即無痛腸鏡。

  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的腸鏡檢查就是無痛腸鏡。檢查時會靜脈點滴一些中樞神經抑制的麻醉藥物,提高耐受力,降低應激反應,從而消除恐懼感和不適感,使內鏡檢查與治療操作得以順利進行,讓你在清醒、無痛的狀態下完成整個檢查過程。

  做腸鏡時要哪些準備?

    因為醫生要通過腸鏡觀察腸道內部的情況,這樣就必須有一個乾淨的腸道,都是大便就看不清楚了,所以檢查前必須做腸道準備。便秘的患者,檢查前兩天進食半流質飲食(白粥、軟麵條等),戒食纖維食物(青菜、水果)。

  預約上午檢查的,檢查前一天晚餐禁食或進食清流質飲食(如清湯、白糖水,不能喝牛奶、豆漿、濃湯等),晚上6-7點開始服用清腸劑,以排出清水樣便為最佳,如排出物仍有糞渣,則需繼續飲水。因為會頻繁去廁所,所以儘量待在上廁所比較方便的地方哦!

  預約下午檢査者,檢査日禁食早餐,上午服用清腸劑。腸道清潔不徹底者,檢査前1-2小時可行清潔灌腸或大腸水療。進入檢査室前需排便一次。如果是麻醉的無痛腸鏡檢査,需確保檢査前禁食、禁飲6小時以上。

  檢查後注意些什麼?

  檢查後初期因空氣積聚於大腸內會感到腹脹不適,可到廁所排氣,數小時後症狀會逐漸消失。如有持續性腹痛,大便帶血且量多時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。實施無痛腸鏡檢查者,當天不宜開車及進行高空作業。單純檢査者,檢査後1小時可進食少渣飲食;已做治療者,具體根據治療情況決定飲食形式。 腸鏡如果發現異常怎麼辦?如果腸鏡下發現了息肉,醫生可能在檢查過程中就把息肉切除了。如果息肉很大,或者發現腫瘤等其他可疑病變,醫生會做活檢,取部分或全部病變組織送去化驗,病理科大概3-5個工作日後會發出檢查報告,告訴我們病變是什麼,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,是癌還是癌前病變。

  溫馨提示

  胃腸、肛腸疾病久拖不醫,易引起多種併發症,一定要引起重視,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飲食。一旦有症狀存在,務必定期進行胃腸、肛腸疾病篩查,早預防、早發現、早治療。

最新文章

推薦文章

分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