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麽是電子肛門鏡檢查?和腸鏡有什麽區別?


  如果得了肛腸疾病就要做檢查,然而很多人對肛腸檢查存在不少的疑惑,比如,爲什麽有時候需要做電子肛門鏡,有時候需要做腸鏡呢?這兩種檢查有什麽區別呢?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壹下。

  什麽是電子肛門鏡檢查?

  電子肛門鏡是壹種用于檢查直腸(肛腸)病變的裝置或器械,呈喇叭口狀,壹般約5-8厘米,從肛門進入,觀察肛門直腸內是否有糜爛、出血點,黏膜顔色是否正常、是否松弛,是否有隆起的痔核,是否有潰瘍發生。肛門鏡由鏡筒和鏡栓兩部分組成,大約成年人手指粗細,患者可有輕微脹感或便意感,通常不會有明顯不適。

  肛門鏡是視診和指診的有效補充手段。

  壹般有肛門直腸疾病症狀的患者,會先進行肛門指診檢查,對肛門皮膚做痛覺、觸覺、溫度覺進行測試;而通過肛門鏡檢查,可以看清痔核的大小、個數、出血的位置、粘膜的顔色等,對疾病做出准確的診斷,避免誤診、漏診從而耽誤疾病的治療時機。

  哪些人需要做電子肛門鏡檢查

  1、肛門不明腫物或疼痛的分析判斷;2、肛周瘙癢、潮濕及有異味的病因診斷;3、痔瘡的診斷和鑒別診斷;4、便血原因不明需要判斷;5、肛瘘及膿腫的分類和分型;6、痔瘡術前准備確定治療方案;7、術後複查,判斷手術效果;8、大便困難、幹燥的病因診斷。

  什麽是腸鏡檢查?

  腸鏡是壹根細長靈活的軟管,頭端裝有燈光、攝像頭、鉗子以及沖水和充氣裝置。

  它從肛門進入腸道,沖水口隨時出水沖洗腸道,充氣可使腸道撐開,以便醫生更好地觀察;攝像頭把腸道內的影像實時傳到電腦屏幕上,米粒大小的病變都清晰可見,對腸道潰瘍病、腸道出血、大腸惡變、大腸息肉、腸炎等疾病具有診斷和治療作用。

  在腸惡變的診斷上,其它的檢查,像CT 、PET-CT和X線等影像檢查都不如腸鏡直觀、及時、准確。因此,腸鏡也被稱爲診斷腸惡變的“金標准”。

  隨著無痛腸鏡的普及,患者可以在全麻狀態下做腸鏡檢查,所以不會感到明顯不適。

 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

  1、大便化驗時發現潛血陽性;2、壹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;3、以往有腸道腺瘤病史的患者,就是以前做過腸鏡發現有腺瘤,無論當時是否取掉,都屬于高危人群,也需要定期複查;4、有排便習慣的改變,如大便次數增多、大便形狀改變等;5、符合這任意兩項症狀的,比如有慢性腹瀉、慢性便秘、大便有粘液有血便、有慢性闌尾炎或者闌尾切除史、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病史、長期精神壓抑抑郁,以及還有消瘦、乏力等報警信號。

  電子肛門鏡和腸鏡雖然都是用來檢查肛腸疾病的方式,並且准確度都比較高,都屬于臨床中常用的檢查,但兩者還是有壹些不同之處。

  檢查部位不同

  腸鏡鏡身長度可達1.4米,能檢查肛門、直腸、結腸部位的病變,而肛門鏡因爲鏡身較短,只針對檢查肛門、直腸的病變。

  在選擇檢查方式時,如果醫生根據症狀表現考慮病竈是在肛門直腸段,如痔瘡、肛裂等,則用電子肛門鏡即可,如果病竈位置比較深就需要采用腸鏡。

  檢查時長不同

  因爲腸鏡是檢查大部分腸道組織的壹種方法,因此檢查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。壹般來說,做完整個腸道檢查至少需要30分鍾。有些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可疑的狀況,還需要同時進行活檢,檢查時間就會隨之延長。

  而肛門鏡檢查時所用的時間就比較短了,壹般來說3-5分鍾就可以完成檢查。

  不適感不同

  腸鏡需要深入整個大腸(直腸和結腸),所以檢查前需要喝瀉藥清腸,有的人會覺得清腸的過程比較難受。檢查時,腸鏡需要把帶攝像頭的軟管深入到彎曲的腸道內,過程中要往腸道內充氣來打開視野,受檢者會出現腹部飽脹感。

  不過現在醫院肛腸科使用的是無痛腸鏡,檢查時會全身麻醉,睡壹覺的功夫,檢查就結束了,不會感覺到不適。相對于腸鏡來說,肛門鏡檢查無需清腸和麻醉,是壹種比較輕松的檢查。

最新文章

推薦文章

分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