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說腸鏡檢查非常重要?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?


  為什麼說腸鏡檢查非常重要?

  每每接觸到一些因為腸癌造瘺、惡病變而促使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的腸癌患者時,我們就不禁感嘆:如果他們能夠早早地認識、接受腸鏡檢查,那麼也許現狀就會大不一樣了吧!縱使在檢查時患者被發現了早期癌,在進行切除手術後患者還是有很大的幾率多存活20-30年的。

  在中國,大腸癌已經成了高發癌症,大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就已經處於中晚期,而且中國腸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歲,年輕化趨勢日漸明顯。雖然大腸癌是高發癌症之一,但是目前大腸癌也是可以提前預防的癌症之一,一次專業細緻的腸鏡檢查便可起到重要的作用。但是由於很多人對腸鏡檢查認識不足,延誤了早期的預防工作,甚至有的腸癌患者直到中晚期有了明顯不適症狀之後才來檢查,進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
  什麼是腺瘤性息肉呢?

 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生長在結腸內,稱為腺瘤性的結腸息肉,屬於結腸癌的一種癌前病變。

  80%-95%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,腸息肉有好的(淋巴樣息肉、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)也有壞的(管狀腺瘤、絨毛膜腺瘤、混合型腺瘤、家族性結腸息肉),好的一般不會癌變,但是壞的息肉卻是非常容易發生癌變的。大多數結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來的,腺瘤息肉可以悄無聲息地在腸道里潛伏5-10年,甚至更長的時間,一旦時機成熟,就會露出它的惡性。

  此外,大約有50%-80%的大腸癌患者,初期階段可能被誤診為痔瘡,或者患者自以為只是得了痔瘡,自行治療,給腸癌的早期發現、早期診斷帶來困難,同時使得腸癌在痔瘡的掩護下肆無忌憚地生長。因此,儘早發現並切除息肉是預防腸癌的有效途徑,而發現腸息肉最好的方式,就是進行腸鏡檢查。

  腸癌便血和痔瘡的區別

  腸癌患者的大便會帶膿血、黏液且糞血相混。但痔瘡、肛裂、有些腸息肉患者的大便一般是血附在糞便的表面,血色鮮紅。除了便血以外,腸癌患者的排便習慣也會時有不同,有時腹瀉、有時便秘,而且大便性狀也可能會發生改變。

 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呢?

  我國的腸癌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,30歲、40歲發現腸癌的患者比比皆是,所以建議普通人能將腸鏡篩查年齡提前到35歲-40歲之間。還有一些高危人群:久坐少運動族;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熱量、低纖維素飲食族;有胃腸道腫瘤家族史、家族性腸息肉病的人群,應該更早的做這個檢查。

  發現腸息肉怎麼辦?

  如果在健康體檢時,沒有發現腸息肉,那麼可以3-5年後再查一次,其中40歲以上人群需要增加複查次數;如果一旦發現了腸息肉一定要斬草除根,並且定期進行複查以防息肉復發。

  腸鏡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?

  檢查前需要做血常規、生化、凝血功能、傳染病、心電圖等檢查項目,無痛手術時要做麻醉評估,而且需要家屬陪同。

  腸鏡檢查前應空腹6小時以上,如果上午檢查,建議前一天18點前進餐後禁食,檢查當天不能吃早餐不能喝水,但是高血壓患者在檢查當日早晨可以照常服用降壓藥物。糖尿病患者在檢查當日早晨需要暫停服用降糖藥或胰島素。

  檢查前1天從早上開始就應該飲用低渣食品,如稀飯、麵條、麵包、雞蛋羹,儘量三餐以粥類為主,蔬菜水果儘量不吃。

  接下來一般是在腸鏡檢查前4-6小時開始喝瀉藥,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電解質散、50%硫酸鎂,服用後多走動,促進腸蠕動,直至將腸道內的殘留物排泄乾淨。

最新文章

推薦文章

分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