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鏡檢查你了解多少?身體出現這些症狀,快去檢查!


  腸道健康往往被忽視,但它卻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石。腸道不僅是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的主要場所,還是許多疾病發生的源頭。為了及早發現和治療腸道疾病,腸鏡檢查作為一種高效、直觀的檢查手段,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

  什麼是腸鏡檢查?

  腸鏡檢查是一種內窺鏡檢查方法,通過一根柔軟的、帶有攝像頭的管子(腸鏡)進入腸道,醫生可以直接觀察結腸和直腸的內壁,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。腸鏡檢查不僅可以發現異常,還可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(取組織樣本)和息肉切除等治療操作。

  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檢查

  1. 結直腸癌篩查:尤其是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。

  2. 息肉:發現和切除結腸息肉,預防癌變。

  3. 慢性腹瀉:不明原因的持續性腹瀉。

  4. 便血:確定出血的原因和位置。

  5. 貧血:尤其是缺鐵性貧血,可能與腸道出血有關。

  6. 炎症性腸病: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監測。

  7. 不明原因的腹痛:排除腸道病變。

  8. 體重減輕:原因不明的體重迅速下降。

  9. 便秘:嚴重的或慢性便秘。

  10.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:這種遺傳性疾病需要定期監測。

 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或風險因素,建議諮詢醫生,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腸鏡檢查。

  身體出現哪些症狀可能需要腸鏡檢查?

  1. 便血:包括直腸出血或黑便。

  2. 長期腹瀉:持續數周或更長時間的不明原因腹瀉。

  3. 頑固便秘:尤其是突然出現的嚴重便秘。

  4. 不明原因的腹痛:特別是反覆發作或持續的腹痛。

  5. 體重驟減:未解釋的顯著體重下降。

  6. 貧血:特別是缺鐵性貧血,可能提示慢性腸道出血。

  7. 大便形狀改變:如大便變細、變形或顏色異常。

  8. 腸梗阻症狀:包括腹脹、噁心、嘔吐和排便困難。

  9. 家族史:有結腸癌或腺瘤性息肉病的家族史。

 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,建議及時諮詢醫生,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腸鏡檢查。

  腸鏡檢查前的準備?

  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工作是檢查成功的關鍵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控制:檢查前三天,避免進食粗纖維食物、蔬菜、帶色素的食物(如西紅柿、西瓜等)。

  2. 檢查前一天,以流食或半流食為主,如稀飯、麵條等,避免牛奶、蒸蛋等流質食物。

  3. 檢查前一日晚上,根據醫囑服用瀉藥進行腸道排空,直至排出物無糞渣為止。

  4. 腸道清潔: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腸道清潔方法,如口服瀉藥和洗腸劑。

  5. 便秘患者需提前服用通便藥物,如乳果糖,以確保腸道準備充分。

  6. 其他準備:檢查前需進行心電圖檢查(特別是60歲以上或有心臟病史的患者)。

  停用可能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,如阿司匹林、華法林等。

  檢查當天保持空腹,隨身攜帶衛生紙等必需品。

  腸鏡檢查的過程

  腸鏡檢查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:

  1. 擺放體位:患者取左側卧位,雙膝屈曲,以便於檢查。

  2. 直腸指檢:醫生通過雙指或單指進行直腸指檢,判斷是否存在痔、肛裂等肛門病變。

  3. 麻醉:普通腸鏡檢查無需麻醉,無痛腸鏡則需靜脈麻醉,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。

  4. 腸鏡進入:醫生緩慢將腸鏡從肛門插入,注入氣體,逐一觀察腸道情況。

  5. 檢查與治療:在檢查過程中,如發現病變,可採集病理標本或進行鏡下治療,如息肉切除。

  6. 退出鏡子:檢查結束後,取出腸鏡,結束檢查。

  整個檢查過程通常持續半小時左右,如需治療則可能延長至1-5個小時。

  腸鏡檢查後的注意事項

  腸鏡檢查後,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恢復:普通腸鏡檢查後即可進食,無痛腸鏡需待麻醉完全清醒後進食。初期以流質飲食為主,逐漸過渡到普食。

  2. 休息與觀察:檢查後需卧床休息,避免劇烈運動。注意觀察有無腹痛、腹脹、大便帶血等情況,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。

  3. 避免駕駛與高空作業:檢查後24小時內避免駕駛機動車輛及進行高空作業等危險性工作。

  腸鏡檢查不僅是診斷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,還具有治療作用。通過腸鏡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腸道病變,如炎症、息肉、腫瘤等,並及時採取治療措施,防止病情惡化。此外,腸鏡檢查還可以作為腸道健康篩查的一部分,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腸道狀況,提高健康意識。

  腸鏡檢查的優勢

  1. 早期發現疾病:腸鏡可以發現早期癌症、息肉和其他病變,提高治療成功率。

  2. 即時治療:檢查過程中可以進行活檢和息肉切除,減少疾病發展風險。

  3. 準確性高:相比其他檢查方法,腸鏡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

  腸鏡檢查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手段,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發現和預防多

最新文章

推薦文章

分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