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,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。 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、十年不會得直腸癌,因為及時切除息肉可以有效預防其癌變,這是癌症基本的規律,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. 結直腸癌,即大腸癌,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,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。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,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,很多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,嚴重影響治療效果。 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,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。 大腸癌年輕患者特點 對癌意識不夠,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 結腸癌分為4期,I期、II期屬早期,治療效果好;III期、IV期屬於中晚期,治療效果極差。 但在確診的青年人中,晚期占了50%~80%,而20歲以下的患者,幾乎全部是III期或IV期。 家族遺傳因素為主,惡性程度高 年輕人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歐美國家,這是我國大腸癌的一個主要特點。 大腸癌的發生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,年輕人由於接觸環境中各種致癌因子的時間相對短,所以年輕人發生大腸癌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,甚至有家族腸癌史; 往往有典型報警症狀 由於就診時患者多屬晚期,腹痛、便血、消瘦、乏力等胃腸道報警症狀明顯。 然而便血症狀大多不會引起患者的重視,會當痔瘡治療以致延誤病情。 極易漏診/誤診,病情延誤時間長 超過80%的低位結腸癌和直腸癌前期都被誤診為痔瘡,不會引起患者甚至醫生的重視!究其原因,就是缺乏一次全面的腸鏡檢查。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。要麼沒任何症狀,要麼只表現為便血、腹瀉或便秘,這些症狀很容易誤診為痔瘡、肛裂、慢結腸炎、闌尾炎等疾病。 早期大腸癌的治癒率超過90%,但由主動篩查發現的早期癌不到10%!不少人覺得胃腸鏡檢查太難受,且自己沒有任何症狀,不需要做內鏡檢查,這樣往往會錯過發現早癌的時機。 40歲無症狀也要做腸鏡? 01 症狀隱匿 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不同,其症狀隱匿,早期大多沒有任何症狀。 02 大腸癌90%是腸息肉演化而來的 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息肉最理想的檢查方法,可直接觀察到全腸道情況,同時鏡下可對病灶進行活檢。 03 息肉生長緩慢 從腸正常粘膜到癌形成,起碼需要5-15年的時間。 大腸癌的高發年齡是50歲以後,因此呼籲大家:40歲前沒症狀也要做一次腸鏡檢查,當它還是息肉時就及時切除,以杜絕癌變。 以下症狀該做腸鏡檢查 01 出現血便 便血是腸癌早期最明顯的症狀,便血量一般不多,主要呈暗紅色。可與大便同時出現或在便後出現,同時伴有黏液。 痔瘡和腸癌導致便血最大的區別就是:痔瘡導致的便血呈噴射狀或滴狀鮮血,而腸癌引發的便血多為暗紅色,還伴有黏液,一定要學會區分。 排便習慣發生改變02 如果原來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,經常排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,甚至有時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,就一定要警惕腸癌了。這多是由於腫瘤堵塞腸道,腸道變得狹窄,糞便不易通過,便秘就發生了。 03 大便變形 腸癌會引起大便變形,可呈細杆形、扁帶形的大便。如果平時的大便管狀、很粗,突然間變形了,有可能是結直腸癌出現了。腫瘤變大,就會影響大便排出,所以會變細、變形。因此,解完大便後自己要時常看一眼,對及時發現病情很重要。 疼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04 腸癌所引起的消化系統症狀一般表現為腹脹、消化不良等,疼痛的部位多在中下腹部,程度有輕有重,主要是腸梗阻造成的。 05 出現里急後重 腸癌會引起排便次數增多,還會出現排便不盡和里急後重的感覺,所謂“里急後重”,就是指自己腸道不舒服,還想要再去廁所,卻拉不出來東西、下身墜脹的感覺。
四十歲之後,即使無症狀也要做腸鏡!
發佈時間:
—-
來自:

諮詢醫生

立即咨詢